刘振天 关于博士生教育的结构,应该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发展应用型专业博士教育,如培养工程师的工程专业博士、培养医师的医学专业博士、培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专业博士等。
航天员乘组如何团结协作? 3位航天员有分工、有配合,对任务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记者:3位航天员怎么分工? 聂海胜:有句话叫分工不分家他始终秉承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把祖国命运和人民福祉放在首位,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这种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深深的无疆大爱,更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
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作者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主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他以田埂作纸、锄头为笔,用稻穗这最优美的文字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种精神将继续引领无数科研工作者一线拓荒、甘为人梯。我们要学习袁隆平,坚持自立自强,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主战场上找科学问题,立足中国,走向世界。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在5月28日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被认为是杂交水稻的开山巨作,开启了我国水稻杂交优势育种的设想和思路。前者受限于人类现阶段的认知水平,是有一定偶然性的。
老人每天都骑着它去办公室。1956年上半年,钱先生在北京开了个系列讲座,结合他刚出版不久的学术专著,讲授工程控制论。1983年,周恒又被委以重任,开始筹建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并先后任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肯定是彭老师发给你的吧?下次见面我要批评他。
当时,仪表厂正在研制导航仪上所需的气体动压轴承二自由度陀螺仪,40多岁的技术工人曹仁杰负责陀螺仪转子、轴承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加工。他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钱学森。
他每天自己做饭,生病之前的卫生都是自己打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很少去麻烦别人。他会批评解决不了问题的研究,比如说工程上没有实际作用,纯粹为了发文章的。这种抖动,看起来是个振动问题。他开始关注流动稳定性问题,想把一般力学中已有的运动稳定性理论移植到流体力学中去。
他查了手机,以前步行一个来回大约走4500步,现在年纪大了、步子小了,一个来回大概得6000多步了。这些清淡、流畅的文字,多数是对自己童年的回顾。记者问周恒,取得这样的突破,是不是很有成就感?清瘦的老人仍旧摆手:力学恐怕要算是最老的科学了,要取得超越人类现有认知的突破那是太难了。在旁人看来,周恒是已过鲐背之年的90后老人。
在理论力学教科书中有刚体绕定点转动的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陀螺仪。周恒不喜欢说教,但天大不少从事力学教研的年轻人,还是从这位一心只想着科学的老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
说这句话时,周恒依旧风轻云淡,疾病和衰老,在他的言语里似乎都不足挂齿。他的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力学界得到肯定,也同时得到航天部门的认可,其中一些成果已进入试用阶段,开始服务于实践。
周恒开起了玩笑,刚开始,我们以天大为圆心,选择的聚餐点可能离校很远,慢慢地年纪更大了,选择餐馆的范围越缩越小。去年,周恒院士生病住院期间,回首自己的人生,写下了这些文字。如今,因为体力渐弱,一般只在上午去一次办公室。平时我想着,让人接还不如骑这小车呢。钱先生的讲座定在下午,听完课还要再赶回天大,参加学校的学习。90岁的时候,出差到绵阳,他的行李都是自己提,我要帮忙他也不让。
通勤工具也从双脚加大轱辘自行车,换成了这辆安全系数更高的小自行车。视频里,92岁的周恒院士骑着自行车从办公室回家。
当年与曹仁杰的合作,启发周恒总结出一套理工结合的科研理念。此后理工结合这四个字,就一直刻在他脑海里。
他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这些年,三位老院士没事就相约下馆子,聚在一起聊聊天。
每次借书回来,都立即包上书皮,看时小心翼翼,还回去时书都和新的一样,所以老板也放心让我们不断地借书看。可惜此后不久,反右运动开始,指导就此中断。挂在嘴边的名字:钱学森与曹仁杰 周恒不常接受采访,他总觉得个人经历没什么好讲。和年轻人讨论问题,周恒会不时流露出独属于他的自黑式幽默。
在天津大学,周恒有两位老友,一位是建筑系教授、中科院院士彭一刚,另一位是精密仪器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但书里讲陀螺仪,没提过什么抖动问题。
周恒和天津大学的另外两位老师自愿报名去听,每周三早晨6点就得从家出发去火车站,坐将近三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再赶到中关村去听课。无意间播下的种子:择一业,倾一生 我已经年过九十,可以算是高寿了。
他的微信都是打字,会把研究问题说得很清楚,非常细致。那时年纪小,在父母的庇护下,他并不觉得颠沛。
而只有用这门学科去解决现实世界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推动其后的发展。你们能想象吗?轴承上刻的螺旋槽,深度只有两微米,全凭他制造的土模具,用手工打磨出来。科研之外的周恒,是清简而可爱的老人。23岁的周恒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开讲的第一门课就是理论力学。
我们只不过是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展,对国家能有一些用处而已。纵观我这一生,应该说基本上是顺利的。
从破碎的山河中走来,周恒见证了中国流体力学的发展,并一直行走在解决科学问题的道路上,做一名心态年轻的90后。到了现场,他们发现实际情况和教科书里讲的不是一回事。
二是根据需求,帮助人类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天气不好时,年轻同事们不放心我自己走路,会来家接我。